何应辉——著名书法家:挥洒翰墨书人生

2019-08-29 11:48 来源:自考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:

何应辉,国家一级美术师,供职于四川省诗书画院创作研究部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,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,四川省诗书画院名誉院长,国家画院院务委员、研究员,四川大学、山东艺术学院、河北美术学院兼职教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
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、五、六届副主席兼隶书专业委员会主任,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,四川省文联副主席,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,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,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等职。

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和国际性重要展览并出版、发表。作品收录于《中国新文艺大系》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》等国家级专业机构主编的重要典籍。著有个人作品集数种。作品为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。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家中文核心期刊,论文获“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”二等奖,任《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》编审及撰稿人、《中国书法全集•秦汉刻石卷》主编、《二十世纪四川书法名家研究丛书》主编。曾长期参与或主持中国书协全国展事的评审工作。长期在四川省诗书画院“何应辉工作室”主持书法教学工作。

053-2015

何应辉钟爱书法,从小耳濡目染、勤学苦练,后天严谨治学、根植传统、力求创新,一生致力于追求书法的更高境界,形成了朴华兼容、俊雅宏达的书法风格。

一生翰墨 文质兼得

翰墨书香从幼时就萦绕在何应辉的生活中。他的书法最早是承家学,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。后来他又师从施孝长、陈子庄等书法名家,从王羲之到欧阳询、颜真卿,继而攻汉魏碑刻及米芾行草和孙过庭草书。书作以行草、隶书见长,书风受谢无量、刘孟伉、于右任影响较大。

003-2018

长久以来,何应辉苦研书艺,力求研习化取历代各家精髓,对书法诸体和各家学派都只传其神不袭其貌。同时,他洞察当代社会背景,审视书法的时代审美的特点及变化,坚持在的古法基础上,兼以篆书之古拙,融入魏碑之雄强,又适时展现童心稚趣。比如,他的以敦煌残纸为基调的小字行书,既具有碑的生拙与劲健,又具有帖的温润与畅达,碑帖结合,通筹兼顾,强化了作品内在气息的自然流露,显得拙朴而不乏空灵,张扬又不失蕴藉,巧妙实现了传统书法的优秀因素与当代书法可欣赏性的高度结合。

004-2018

“一个人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,更离不开起到主导因素的先天秉赋、后天学习和社会阅历。”幼承家学,何应辉受到家庭翰墨书香的熏陶,从小勤学苦练,学生时代便形成了文雅的书法风格。

065-2013

写好书法,不仅需要扎实的基本功,需要名师指引,更需要生活的历练。在青年时代,十年的西昌生活让何应辉饱受生活的磨难,然而,苦难造就他坚毅、刚强的性格,为他的书法作品注入了更加厚重的底蕴和内涵。他开始形成以追求雄强沧浑的碑书为主的书法风格,正如他的《临池》诗所言“洗心驱媚俗,渴冀振奇雄。夜雨潇潇冷,临池意正浓!”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,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变化、文化修养的深化以及书法视野的扩展,何应辉开始追求内在精神的提升,书法风格达到了质与文、朴与华的统一。

013-2018

多年来,从古代至现代、从经典到民间,何应辉在临摹研习前人书迹的同时,认真处理好古与今、学与创、人文内涵与形式技法、艺术本体与功利诉求、流行与本我等诸多关系。他主张“不偏食”,坚持将概括、抽取书法本体的内在规律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。他认为,要在博涉多优、碑帖兼取文质并重的基础上锤炼自己的书法艺术,书写出自己的文化品位。

 

074-2012

弘扬书法艺术 传承中华瑰宝

“书法艺术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用简约的笔墨线条表现了丰富的韵律和意境。”在本次“问耕”书法近作展中,何应辉用行草手札《刘熙载论书语》、隶书自撰联《四壁万花》、行草横幅《孟子语》等书法作品又一次向市民展示了祖国瑰宝的魅力。

036-2018

以文养心,铸就风骨。何应辉治学严谨,不仅苦练内功,而且不断提高文化素养,认真学习文学、哲学、史学、美术、音乐等知识,并善于从文化与生活的积累中化取养分,陶冶情操,锤炼艺术语言。

 

030-2018

何应辉认为,虽然在实用的领域,硬笔取代毛笔,键盘取代硬笔,书写正失去公共性的基础,然而,书法的艺术性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,人们开始欣赏书法的美,追求纯粹的艺术。

 

085-2009

他说,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,学习书法可以陶冶情感、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,既有利于提高写字技能,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。

 

037-2018

“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,东方艺术的明珠。”何应辉说,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一代一代地接受、继承和传授、传扬。现在,传承书法艺术的有利因素也越来越多,喜欢书法的人也越来越多。从事书法工作50年,书法已经成为何应辉生命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。在他看来,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都要担当历史责任,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,保持艺术水准,多创精品,使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。

 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nnyww.com/xinwen/20190829/842448.html |

责任编辑:(大学高自考

资讯标签: